课题组一行先后参观了莱茵科斯特运营的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重点考察了公司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及高端人才引育的创新实践,现场观摩了大连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习实训、AI+中德莱茵智能工匠班学员实训课堂等情况,感受 “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特色。管恩文对莱茵科斯特“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表示高度认可,并认为公司贯通“中-高-本-硕” 的多层次双元制本土化教育模式,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莱茵科斯特依托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以“双元制”教育体系为纽带,构建“科研攻关在平台、成果转化在园区、人才供给在链上”的协同生态,精准对接德国工业标准与本土产业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技术共享、资源互通的创新机制,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山东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标杆,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生态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
工业场景参观学习中,莱茵科斯特培训师以工业革命发展脉络为序章,聚焦工业机器人技术展开系统性教学。从机械结构拆解分析、安全防护核心要点到示教器功能分区逻辑,引导学生在理论讲解与实体设备对照中,深入理解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原理。学生通过理论讲解与实物对照,掌握工业机器人运动原理。活动特别融入工业场景VR操作体验环节,学员借助虚拟仿真系统,在三维动态空间内完成工业产线调试与多维度参数校准等全流程操作。这种虚实融合的沉浸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无风险环境中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系统集成及人机协同作业等核心能力。
专题讲座以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职业前景为双主线,系统解析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等关键技术模块。通过行业应用案例与前沿趋势分析,学生不仅掌握智能制造的底层技术逻辑,更通过职业规划引导,了解工业机器人工程师、自动化系统运维师等新兴岗位的技能需求与发展路径。
此次研学以“理论-实践-能力”为培养闭环,通过工业机器人操作、自动化流程模拟等场景化任务,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在工业级设备的沉浸式体验中,学生不仅感受智能制造的技术魅力,更在团队协作中深化对精密制造、流程优化的理解,为成长为兼具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石。
]]>
2025年4月23日-24日,莱茵科斯特邀请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校长汉斯·丹尼尔先生到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开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教学法”专题培训。此次培训聚焦中德职业教育理念互鉴与本土化实践,通过国际经验赋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莱茵科斯特培训师、技术骨干等共同参训。
培训期间,丹尼尔先生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框架,系统阐述了“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商会的作用”“认证途径”等关键要素。他通过丰富的案例与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德国双元制教育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较强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参训人员围绕“如何借鉴德国经验优化本土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中的难点与突破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双元制教育与中国职教体系融合新路径。
“八年前,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学院与莱茵科斯特便开启了战略合作。”丹尼尔先生在采访中谈到,”我们持续为莱茵科斯特及合作伙伴提供专业进修支持,并在多年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互信关系。莱茵科斯特不仅构建了中德双元制职教领域的顶级培训体系,更在职业教育标准本土化创新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前瞻性。”谈及未来规划,他表示:”我们将联合肯普腾第一职业学校、梅明根第一职业学校等德国顶尖职教机构,携手格劳博集团等巴伐利亚州西南部龙头企业,共同启动跨国人才培养项目。学员在中国完成为期两年的德语和技术培训后,赴德进入十一年级衔接课程,开启德国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这种’中德衔接双元制’培养路线设计,既为德国制造业输送具备跨国际文化视野的技术人才,也为中国青年开辟直通欧洲高端就业市场的战略通道。”
作为中德智能制造领域合作典范,莱茵科斯特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此前已与德国多所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副总经理刘东海表示,此次培训是落实中德职教合作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与德国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通过试点班级、课程共建、认证合作等形式,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助力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国际接轨,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